课程介绍

新疆大学“行政学”课程介绍.txt 《行政学》课程现状介绍 我校是全疆高校中开设《行政学》课程最早的院校,全校也只有我院在开设这一课程。多年来,在教研室与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下,不仅使课程建设日益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我校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现将《行政学》课程发展现状总结如下: 一、主要历史沿革 行政学(或行政管理学)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西方首先兴起的一个跨学科的、应用性研究领域。我国引入行政管理学的时间较早,但真正蓬勃发展却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目前,我国行政学不仅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而且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也日益成为我国政府管理实践的理论基础,为我国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高效化、规范化做出了巨大贡献。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疆大学政治系自觉地跟踪行政管理学这一前沿性、交叉性课程的发展,并将它及时纳入科研与教改之中。 《行政学》于1990年在新疆大学开始建设,当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行政管理方向)的一门必修课,由刘闽教授主讲,选用黄达强主编的《行政管理学》。1993年新疆大学行政管理学本科专业开始招生,《行政学》是该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政治系专门配备教师力量,实行集体备课、讲授公开课等方式加强该课程建设,主讲教师仍由刘闽教授担任。刘闽教授根据该专业的发展要求,结合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特点,针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以及转变政府职能的社会现实,积极创造适宜新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发展的课程内容体系,组织编写了《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学》章节和《行政管理学案例教学汇编》(计15万字),为新疆大学该专业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随后,在刘闽教授的指导和培养下,王国新、杜孝珍、吕永红、吐尔逊卡迪尔、加孜拉、汗克孜等教师也承担起行政学的教学工作,行政学课程建设力量日益壮大。 近年来,行政学课程建设小组为进一步完善课程改革和适应新的教育形势需要,从课程体系设计、教材建设、考试方法研究、课程实践指导等方面对该门课程进行了全方位的建设,取得了系列效果。从2002年开始,选用张国庆主编的《行政学原理》为主要参考教材,并积极采用面授、讨论和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双向互动教学等多种授课方式,进一步提升该门课程的教学水平。2002年,刘闽教授带领课程建设小组获得新疆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年,杜孝珍获得新疆大学课堂教学竞赛特等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课程建设小组对民族学生学习行政学的效果十分重视,积极研讨和创新有效的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并涌现出吐尔逊卡迪尔、加孜拉和汗克孜等一批深受民族学生欢迎的行政学主讲教师。 作为公共行政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门课程的建设也有效带动了我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199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行政管理本科专业,这是新疆乃至西部高校中较早设立的涉及政府管理领域的本科专业。2001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行政管理硕士学位点,这也是新疆高校中最早获得授权的行政管理硕士学位点。2003年,学校以行政管理学科为依托之一,整合其他学科资源,申报并获得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的办学资格。目前国内共有87所院校获此授权,我校是西北得到授权的第4所院校。学科的长足进展也为行政管理学课程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6年1月,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成立,学院根据学科设制的需要和目前国家对政府管理人才的需要的大趋势将《行政学》课程设置为全院公共课。周学时3,总课时54学时,3学分,为行政学课程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目前,该门课程正在已有的基础上加大课程建设投入力度、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力争在更高的水平上再创新的成绩。 二、 课程描述 行政学是研究国家行政管理规律的科学,它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好此课程是学好其它专业课的基础。本课程在讲述过程中,力求将行政管理学中的一般原理、理论同中国当前行政府管理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行政主体、行政行为、行政监控、行政效率、行政改革和发展等方面进行讲述。本课程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学习,比较系统的理解行政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初步掌握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行政管理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实现我国行政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教学方法: 1、在教学关系上下移重心,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建立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新型摸式。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中实现了三个结合,既将教材与原著相结合,运用原著丰富教材,增强授课的理论深度;将教材与案例相结合,运用案例资料,引导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将教材与中国行政管理的现状相结合,突出中国目前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2、在知识传授中突出了案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突出案例教学, 并赋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从而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理论学习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完整的掌握到所学的知识。 3、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讨论的方式由事先准备性的和随机探讨性,通过讨论来提升学生对行政管理问题的认识水平和思考能力。 4、实地观察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组织学生参观乌鲁木齐相关社区、社会福利院、青格达乡政府,了解基层运营状况。并请乌鲁木齐市社会保障局专业人士讲授城市政府行政管理经验。另外利用学生的教学实习,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单位的管理状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更有说服力。 (二)教学手段: 目前教研室正在组织主讲教师完善自主制作的行政学多媒体课件,我们计划用一年的时间,对已有课件进行完善,开发出适合民汉学生共用的多媒体课件,再用一年的时间,以互助学习的方式,保证每一位课程组成员能够熟练地掌握多媒体教学的技能,稳步提高课件制作和演示的水平,以适应时代要求,满足学生学习需要。 七、教学效果 经过教研室的课程建设和各位教师的共同努力,行政学已成为我校较有影响的公共管理学科主要课程之一,并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和肯定。 1、校内同事举证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 高静文教授系我校教学督导组成员,博士生导师,她曾多次随堂听课并给行政学课程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和指导。总体评价认为,我校开设的《行政学》课程教学效果良好。从内容体系到教学方法都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创新与改革。教学内容设计突出了教学大纲的所有要点,层次分明,各知识点设计能够很好地适应当代大学生对行政学知识的需求。在教学方法上,该课程开拓性地探索案例教学,这是对公共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法的重大突破。课程充分采用了参与式、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答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演讲式教学等多种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学习方向,提高了学生的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 2、 近三年来学生的评价结果 通过教研室和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对行政学课程的满意度较高。近3年的教学评估中,任课教师100%评估分为优秀,平均分全部超过96分。 八:自我评价 (一)本课程的主要特色 该课程最鲜明的特色是紧密结合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特区情,以行政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手段研究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自治地方)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所遇到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体现了民族性、地域性和实践性的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内容的系统性。在教学内容上针对课程要求,除继续保持作为管理科学重要分支的行政管理学本身具有的理论的科学严谨和体系的完整严密外,又在适量地增加了我国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及行政改革的新内容,以及当今世界在此领域的新动向和新趋势,以大量实例来充实和支持教学内容。二是地方性。针对我区是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了少数民族自治机关如何适用《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所赋予的自治权力来进行行政管理的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具体并具有针对性。三是实践性。 以特色求发展,行政管理课程的这种特色研究决定了该课程在新疆将是一个具有鲜活生命力的课程,其良好的发展前景将与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二)本课程在国内外同类课程中的地位 新疆大学行政学课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在区内具有很强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学工作的开创性。我校是全疆高校中开设《行政学》课程最早的院校,全校也只有我院在开设这一课程。多年来,在教研室与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下,不仅使课程建设日益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我校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1993学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行政管理本科学位,这是新疆乃至西部高校中较早设立的政府管理领域的学位点。2000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这也是新疆高校中最早获得授权的行政管理硕士学位点。2003年,学校以行政管理学科为依托之一,整合其他学科资源,申报并获得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的办学资格。目前国内共有87所院校获此授权,我校是西北得到授权的第4所院校。目前该课程在地方性、民族性、应用性的研究内容方面填补了国内同类学科的空白。第二,教学队伍的稳定。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水平,教师数量和队伍质量是基本条件。学院和教研室以学科发展为重,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引进人才和稳定教师队伍。目前课程建设小组教学梯队、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基本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第三,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根据现代教学理念和要求,在教学方法上突破了以往单一课堂式注入教学法的局限,引入“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多种,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如邀请自治区实际工作部门的领导搞讲座,到市郊的儿童福利院,社会福利院、经济开发区、街道、社区等地观摩实习等,加深同学们对理论的理解。第四,教学内容的更新。课程建设小组根据时代要求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时代性和创新性。 (四)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一、目前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还较为缺乏,与国内外这一课程的建设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二、在保证目前师资队伍稳定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教学水平,以适应课程教学发展的要求。 三、加快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其更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四、教学网的建设也是本课程建设急待解决的问题。

课程通知 >>更多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