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课程介绍 一、历史沿革 我校社会学专业始自于1993年。但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出了《社会学概论》的课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社会学概论》课程日趋成熟。尤其是在社会学专业设立之后,《社会学概论》课程的授课内容、方法、实践、文献等诸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2002年,新增社会工作专业后,《社会学概论》作为专业基础课,扩大了授课对象的范围。讲授该课程的教师也不断增加,师资力量逐年增强,学历层次也不断提高。同时,该课程也突破了专业的限制,不仅仅在社会学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中开设。而是作为一门公共课,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因此,该课程的授课对象非常广泛。 在课程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教师的授课水平在进步,而且带动了科研和教学改革的进步,取得了一大批的成果。培养和锻炼了许多年轻的教师,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课程现状 1、教学队伍 在课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支结构较为合理、水平较高的专业队伍。课程负责人为王建基教授,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很高。课程主讲教师均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具有主讲教师资格。在师资队伍中,职称结构比较合理,具有高级职称的老师占到了50%以上,其余老师均为中级职称。在年龄结构上,队伍比较年轻,充满活力和积极向上的朝气。在知识结构上,各位教师都已获得了硕士以上学位,或正在攻读硕士学位,学历层次较高。而且大部分教师都是在本校以外攻读的学位。队伍的凝聚力较强,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完成。在教学过程中,各位教师能够经常性地开展教研活动,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2、教学内容 首先,课程具有完备的教学文件,如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习题等。 其次,课程制定了明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要求等等。 再次,在教学内容中,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并能够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 第四,注重实践。社会学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因此,课程在内容安排上专门制定了实践环节,如安排学生参观、进行调查、实习、讨论等。 第五、课程重点、难点突出。该课程内容较多,涉及的范围较广,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课程的重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主要有:人的社会化、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区、社会问题等。对于课程中的难点,则要对学生进行仔细辅导,务求使学生能够明白、掌握。课程难点主要包括:社会文化、社会互动、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保障、社会变迁与现代化等。 3、教学条件 为了保证教学的效果,在《社会学概论》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十分注意教学条件的改善。首先在教材的选用上,我们曾经使用了不同版本的教材。目前使用的是《现代社会学教程》,张敦福,高教出版社,面向21世纪教材。这本教材无论从内容上,还是编排上都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其次,课程还配备了丰富的参考资料供学生使用。在学校图书馆和学院资料室中有许多社会学方面的参考书和资料,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学习相关知识,扩展视野。再次,我们将所有的教学资料都放在网上供学生参考使用,如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习题等。使学生能够很方便地获得这些资料,促进学习。 4、教学方法和手段 首先,在教学中,我们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其次,注重对学生的启发,使学生能够养成勤思考的习惯。并能够从社会学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社会现象,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制作了教学课件,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授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的欢迎。 第四,我们制定了课程的考试题库,完善了考试制度。 三、自我评价 尽管《社会学概论》课程在十几年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还是要看到其中仍然存在着不足,需要我们努力改进。其主要方面有: 1、队伍建设方面,我们还需要提高学历层次,争取使获得博士的教师占到50%以上。并且要增强队伍的稳定性,形成一支持久、高效的教学科研队伍。 2、在教学内容方面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我们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拘泥于过去。如教学大纲不能一劳永逸,而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 3、加强教学改革的力度,争取在教学方法上取得一定突破。要将教学研讨制度化、长期化。 4、在教学实践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社会学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实践的重要性。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我们要把实践放在重要位置上考虑,加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其实践能力。 5、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我们要努力创新,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增强教学效果。如在制作教学课件时,能够做到多媒体技术的充分使用,使课件更加形象、生动,具有更强的吸引力。还可以运用网络技术,以网络为平台进行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不拘泥于教室这个唯一的空间。